close
泰北華人難民村(國民黨軍人寨),一個讓人痛也叫人無可奈何的地方。自1961年,國民黨政府向聯合國承諾,撤出所有盤據在泰緬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後,被悄悄要求留下來的部隊自此便失去了爹娘,成了異域裡的孤軍。
事實是:退守唐窩、美斯樂的三軍、五軍仍隸屬台灣的國防部管轄;情報局管收了緬甸的部隊成立西盟軍區;也透過坤沙(張奇夫部隊)及艾小石(瓦邦)從事情報的蒐集及傳遞。只是礙於國際的異議,在管理及補給作業上便失去了規矩。一個不便承認的地區、一群不便被承認的軍人及部隊,在三、五軍不合;張家、瓦邦與三、五軍對打的情況下,泰北,失去了自己的歷史,伴隨著不堪的形象也在許多的黯然無奈下,不敢冀望能被在意或重視。
現在的我們,已經找不到李彌、柳元麟或李國輝等人說明當年滯泰的真正理由。三、五兩軍軍長已經過世。坤沙、艾小石則遠走緬甸,但當年跟隨部隊撤退到泰緬邊區的老軍官、老兵則仍有十數人,不但身體硬朗,且對當年的戰史暨墾疆闢土的過程清晰記得。如三軍降廷樑師長、瞿述城參謀長、張國杞;五軍雷雨田將軍、考牙、考科戰役一役成名的陳茂修、長守段將軍墓園的黃家福;滿興疊村則有祝清和師長、尹峰醫官;帕黨村的李永富、沈慶復;密額村的楊中夏師長及西盟軍區司令馬俊國等人。
救總的泰北工作團在泰北從事難民救助了20年後,眼見村寨環境改善、生活亦能自給自足了,最後該做的一件事就是為泰北留下歷史。於是集資在美斯樂村的寨外小坵上蓋了一座巍峨的泰北華人文史館,預計在明(2004)年3月開幕。
建築容易,文史資料的蒐集及整理卻非專業的文史工作者不足以完成,為泰北的華人歷史做紀錄是官方不宜為、個人難作為的一件事。救總在泰北20年的經營亦有了不自然的包袱存在,而今所以必須趕緊完成泰北文史的建檔,並非為充實文史館內資料的完整而已,在泰國積極開發泰北地區成為新的觀光地區時,如唐窩的老軍寨;滿興疊村的少年軍團部、人坑、指揮所、炮陣地等,可能都因為破敗不堪而難逃脫被剷除的命運。這些歷史的遺跡的保留在他國的管轄下固然難以堅持,8、90歲老人的存活歲月也非人力得以掌控。此刻若不立即做採集,日後只怕真的只能道聽塗說,英雄、梟雄的背後,真正的血淚便再也難以澄清、論定。而因戰亂被難在異域的華人,失去國、失去家、也將失去曾經存在的見證。

劉小華2003/8/18寫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ebest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