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政大民族所碩三的士純幫我重新謄打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寫於民國84年5月31日,當時正在為第一批泰北學生爭取身分證來自美國的賈育台先生要求我把狀況做個文字說明這篇7仟多字的文章於焉誕生
       十多年來換電腦換磁片,原始檔早已不知流落何處,我也沒有心力重輸這篇當時的嘔心之作雖說當年的問題早已解決,後續狀況卻仍在繼續發生重貼此文,希望提醒大家對泰緬地區歷史環境的記憶,面對當地無國籍華人存在的事實,以人權的角度看待合法生存的需求,以人道的精神接納其要求公平對待的籲求這樣的要求算不算過份?我想:社會應該會有公斷;歷史遲早會有評斷!
                                                                                      小華

           流落在台灣的亞細亞孤兒(一)
    在泰北,我們知道有一群中國人住在難民村中四十年,村名很美,我們卻為難民的遭遇掉過眼淚。四十年來,大家有過許多的努力、許多的援助,但難民村依舊存在,生活在難民村中的六萬五千個中國人依然是亞細亞的孤兒。

    民國三十八年底,中華民國第八軍、第二十六軍的部隊官兵,在雲南境內且戰且走的轉進緬北,並在充滿瘴癘之氣的原始森林中與中共部隊纏鬥不休,那是一段隨時得跟死亡玩捉迷藏的日子,但不管自己那段血的經歷是多麼的難忘,妻子兒女跟著逃亡的日子是如何的驚恐,當潰散的官兵重新集結在一起時,他們告訴台灣的國民政府,他們在緬北地區成立了復興部隊,要聚集力量,準備反攻雲南。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復興部隊被收編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原第八軍、第二十六軍殘部一千餘人加上從雲南逃出來的難民及當地反共華僑子弟加入戰鬥部隊,滯緬國軍擴充成一萬八千餘人。暫編為一個軍「第二十六軍並若干縱隊」。總指揮李彌將軍兼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及「雲南省綏靖公署主任」,統一指揮滯緬孤軍和雲南境內的各種反共武裝力量,期能由雲南邊境發起大規模的軍事進攻行動。
    民國四十二年,緬甸政府不堪孤軍長期借地養兵,先是企圖以重兵進剿我孤軍不成,繼而向聯合國投訴,欲使孤軍撤離緬甸。在曼谷「四國會議」商討下,國民政府同意撤軍,前後三期共撤六千餘人返台,李彌在台發表聲明:在泰緬邊境我之舊部已全部撤退,原有之「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已不復存在。 
    民國四十二年一月底,先總統  蔣公令柳元麟返緬成立「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收編未撤之救國軍官兵成三個軍。四十八年底,依國防部批准的方案,孤軍再次整編為五個軍、一個軍區,下轄十五個師、六個縱隊、六個獨立團和三個獨立支隊。 
    民國五十年,國際輿論再度迫使我孤軍撤離緬境,一、二、四軍及三、五軍部分官兵依約撤離返台。三軍、五軍主力則在李文煥、段希文軍長的帶領下,拋棄國軍軍籍資料及一切標識,三軍退入泰北唐窩,五軍駐紮美斯樂,美斯樂距泰緬邊境僅十五公里 。三、 五兩軍既蜕戎裝,又逢泰緬邊境關係惡化,泰政府在對我孤軍有所企求時,便對我孤軍借土復國的立場表示同情。但「段將軍、李將軍所部官兵不得攜帶武器進入清萊、清邁、夜豐頌以及昌佬、夜莊、麥登、昌孔等城鎮。所有人員不得到清邁、難府以南地區活動」,泰政府雖然希望孤軍繼續留在泰北,切斷泰國中部反政府武裝力量與緬北反政府武裝力量的合流,但礙於民情,部分政府要員也公開指責孤軍。而孤軍是國民政府兩次撤軍後,所留下的部隊精英,無非是想利用滇、緬邊境做為復興基地,配合孤軍,從我西南半壁反攻大陸。為降低泰國敵意,孤軍先同意繳械,後協同泰政府重創萊弄山、帕蒙山反政府武裝部隊。至五十八年底,從萊弄山、帕蒙山潰逃的反政府武裝部隊又再挑戰火,泰政府自忖軍力不足,再次「商談」孤軍參戰。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ebest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